为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落实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要求。2025年10月22日下午16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学院小会议室组织开展了“第3学期课程模块及课程组负责人集中说课”会议。院长叶云、教学副院长潘锋、相关课程组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数字媒体系副系主任汤孟元主持。

汤孟元首先介绍了本专业教学改革课程模块设置架构及课程间的逻辑关系,着重阐明了新方案源于教师团队的深度研判,而非简单调整。课程团队通过反复探讨专业概念的核心与边界后认为,课程改革应当以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定义为核心,重视“作为传播的媒介”和“作为物质的媒介”等多个维度,这样才能确保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而新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构架则应以“媒介”为线索,构建从“静态”的媒介(第3学期)到“动态”的媒介(第4学期)、再到“交互”的媒介(第5学期)和“融合”的媒介(第6学期)的递进式、系统化教学路径。本专业第3学期模块化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视觉叙事、图像设计和影像采集技术的能力,形成一个连贯的视觉创作链路。接着,青年骨干教师伞天成、郑嘉宁、向垚先后结合自身所带课程内、课程间的现状问题,如系统连贯性、目标明确性等都亟待加强,以点带面向学院简要介绍了课改思路与实施办法。
最后,叶云院长指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一是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随着5G、AI、VR/AR技术的普及,数字媒体行业对具备跨媒介融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新方案基本能够实现“静态-动态-交互-融合”的媒介逻辑;二是必须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例如,可在相关课程中融入前沿理念,注重产出完整的“游戏策划文档”和“核心场景绘制”,真正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作品,为学生未来进入电影、动画、游戏、数字交互等领域奠定坚实基础。
本学期开学以来,学院各专业密集展开的各种说课、听课、评课活动,是学院深入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发挥各专业教师主观能动性的一个个缩影,体现了学院“人才培养大讨论”的阶段成果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决心。学院将继续跟进课程运行情况,确保改革成果落地生根,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设计创意人才。
(审稿:潘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