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班典礼现场

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尹朝阳致辞
6月30日上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2025AIGC赋能湖北地方戏曲传播研修班”开班仪式在我院举行。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胡双喜,武汉大学教授郑传寅,国家一级编剧胡应明,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资产管理公司、文化遗产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负责人,以及本次项目授课教师和全体学员参与了此次开班典礼。本次开班典礼由学院副院长尹朝阳主持。

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聂远征致辞
开班仪式上,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聂远征表示,作为省部共建重点高校,湖北大学依托艺术学科优势及国家级科研项目积淀,将全力支持本次AIGC赋能戏曲传播研修班。他指出,本次研修是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通过引入AIGC技术,开拓戏曲等非遗的传播形态,学校也将发挥艺术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资源,为学员提供优质学习与实践平台,共同助力湖北戏曲在数字时代开辟新空间。

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叶云致辞
学院院长叶云教授发言,他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是文化瑰宝。现在,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信息传播与艺术创作的形态,为传统戏曲的传承传播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湖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并取得了诸多重大成果。因此,学院将积极发挥各方面资源优势,助力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完成。同时,他对参与培训的学员寄予了厚望。

湖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周丽玲致辞
本次项目负责人湖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周丽玲教授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的基本情况,同时介绍了本次培训班的学员组成,其中包括地域分布、年龄段占比以及男女比例,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

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叶秀娟为教师代表发放聘书
学院党委书记叶秀娟为教师代表发放聘书。武汉大学郑传寅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郑教授回顾了近代以来的戏曲发展,介绍了首部数字戏剧《嵇康》的展演,指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应当把科技作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在新时代的科技变迁之中,维护好戏曲特色,避免遭受科技的反噬。

武汉大学郑传寅教授致辞

国家一级编剧胡应明致辞
国家一级编剧胡应明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以地方花鼓戏的传统表演和昆山百戏盛典网络传播为例,指出现代戏曲传播应该是两条腿走路,既有传统方式也应借助网络传播的新方式,在当下,网络传播效率更高,范围更广。所以,开办本次AIGC赋能湖北地方戏曲研修班是为了培训学员更好利用以AI为代表的现代技术促进戏曲传播。胡老师也表示他赞同郑老师的观点,科技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所以在利用现代科技传播戏曲时不能本末倒置,要注重戏曲自身作为发射场核心的作用。

学员代表刘雨晨致辞
学员代表刘雨晨表示,湖北地方戏曲作为荆楚大地文化的璀璨明珠,历经岁月洗礼,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在当代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非常感谢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及湖北大学给予他们这个学习机会,他们将借助此次机会努力学习,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湖北地方戏曲的传承与传播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学员代表刘雄致辞
学员代表刘雄表示,湖北地方戏曲是湖北文化的瑰宝,承载着荆楚大地的历史记忆与风土人情。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湖北地方戏曲传承传播面临着许多挑战,而AIGC技术的出现为湖北地方戏曲传播带来了机遇。在此次培训中,他将努力学习AIGC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法,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并同其他学员一起,利用AIGC技术为湖北地方戏曲传播开辟一条新道路。

湖北省文旅厅非遗处胡双喜处长作总结讲话
省文旅厅非遗处胡处长作总结讲话。他指出本次研修班是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发起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而开办的,国家和社会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他对本次研修班的开展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参与本次研修班的人员能认识到本次培训的意义;二是希望作为本次研修班的承办方——湖北大学能够做好培训工作;三是希望各位学员能够借助这个平台努力学习。最后胡处长强调,举办这个研修班是湖北戏曲在人工智能时代焕发新彩的关键举措,并预祝学员取得技艺与理论双丰收。

2025AIGC赋能湖北地方戏曲传播研修班合影
开班仪式结束后,所有参会领导、老师以及全体学员在湖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前合影留念。
(审核:尹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