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奋斗正当时。2025年暑假,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梦工厂-艺青童行”艺术疗愈志愿服务队成功入选2025年湖北省“爱心托管班”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第九届立邦“为爱上色”中国大学生农村支教项目、2025Movers4Climate绿色乡村青年行动活动团队以及湖北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立项。团队成员在丹江口社区,化身 “知识引路人”,通过美育课堂、非遗手作课堂、科技创意工坊、体育运动课、心理健康课等多样化课程,为孩子们打开知识新视野,点亮心中求知的火种。队员们化身 “墙绘小能手”与“文化传播者”,挖掘当地特色文化,执青春之笔,绘乡村振兴新画卷,用画笔为社区披上艺术的外衣。
7月10日上午,学院“艺术梦工厂-艺青童行”艺术疗愈志愿服务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出征仪式在艺术与设计学院举行。“艺术梦工厂-艺青童行”艺术疗愈志愿服务队开始在均州路泰山庙社区、王家营社区以及张家营社区开展“爱心托管班”活动。

7月11日上午,在各社区家长及学员参加开班仪式。在仪式中为孩子及家长讲述“爱心托管班”期间课程安排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课程包括美育启蒙、心灵疗愈、创意美术工坊以及个性化课业辅导在内的多种课程,旨在点燃学员们心中的想象火花,引导学员们学会感知与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志愿服务团队成员代表表示,团队全部成员将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每一节教学活动中,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爱与希望,确保每位孩子都能在这片艺术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泰山庙社区:
以泥传情,捏出心中的“情绪面具”。志愿者们围绕情绪认知、黏土塑形技巧、创意表达三个方面,介绍了常见情绪的特点、黏土揉捏压粘的基础手法、用纹理与色彩表达情绪的方法,并向孩子们展示了不同情绪主题的黏土面具范例。通过黏土心情面具这一活动,孩子们初步学会了感知与表达内心情绪。黏土创作提高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动手协调能力和对造型色彩的搭配能力,增强了孩子们的自我认知意识和心灵表达能力。课堂上,孩子们尽情释放自己的创造力,捏出了各种充满个性的心情面具,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与审美能力,更让孩子们在创作中学会了倾听内心、表达自我的重要性。
以法治之光护航成长。志愿者们将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深度融合,带领孩子们沉浸式学习。课堂上,志愿者们以贴近生活的案例故事切入,用“喜羊羊”“白雪公主”等生动形象的例子讲述防拐防骗以及“校园霸凌”,瞬间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哪些日常行为可能违法?”“遇到侵害如何保护自己?”等互动问答,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自然融入其中。志愿者们还对比守法与违法的不同后果,让法治理念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
以环保之责守护碧水之路。“守护精灵”毛球制作环保创作课火热进行。志愿者们将“护水”知识融入“水精灵的故事”,引导孩子们珍视水资源。实践环节,孩子们以彩色毛球为“颜料”,以护水理念为“蓝图”,精心创作充满童趣的“护水作品”。每一次粘合与创意,都是孩子们对丹江口碧水清澈未来的纯真祈愿和环保意识的鲜活表达。
趣味流体熊手工课。活动中先通过投影展示色彩绚丽的流体熊作品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随后,大家便兴致勃勃地动手调配颜料,看着不同颜色交融出奇妙色调,脸上满是惊喜。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将颜料缓缓倒在小熊模具上,看着色彩自然流淌形成独特纹路,笑声不断,孩子们举着专属流体熊相互分享,在轻松欢乐中体会色彩碰撞的乐趣与创作的童趣。


王家营社区:
筑牢安全意识,护航平安暑假。志愿者们化身为安全知识的传播者,结合精心制作的风险警示图和真实案例视频,向孩子们展示了溺水的巨大危险性和高发场景。课堂上用孩子们易于理解的语言,说明了看似平静的水域下潜藏的致命风险,特别强调在无成人监护、无救生设施的情况下,任何水域都可能成为安全隐患,帮助孩子们真正建立起对溺水风险的高度警惕和敬畏之心。
艺术为笔绘四季童话。志愿者们以“四季”为主题,带领孩子们用风车绘制出心中四季的绚丽画卷。“你眼里的四季是什么颜色?”一句话刚落,孩子们的想象力就炸开了花。志愿者们通过分享季节景色与植物,向孩子们介绍了四季的特色与变化,激发其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随后,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拿起画笔,用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想象力,开始在风车上绘制属于自己的四季。这节与自然紧密结合的美育课不仅让孩子们在艺术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更让孩子们学会了用色彩和创意表达内心的情感。
探秘甲骨,绘梦童行。志愿者通过PPT和动画短片,生动讲解甲骨文起源与造字智慧,互动问答气氛热烈。孩子们随后发挥想象力,将古老的甲骨文字融入绘画,制作成精美的书签。活动让大家领略了传统文化魅力,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想象力。
毛线团里的“水源守护者”。在课堂上,各色毛线团在孩子们手中滚动,变成了一个个圆滚滚的“守护精灵”。有的精灵裹着蓝白相间的毛线,像丹江口水面的波纹;有的缀着绿色毛线球,代表岸边守护水源的草木;还有的缠上银色线头,仿佛阳光下闪烁的水滴。孩子们捏着自己的毛线球说到:“我的精灵会把脏东西挡在水库外”“它能让水一直清清的”。不起眼的毛线团,成了孩子们表达心意的载体。这些胖乎乎的“精灵”,藏着对丹江口的珍视,也让爱护水资源的种子,随着毛线的缠绕悄悄发芽。



张家营社区:
浓浓甲骨韵,深深爱国情。志愿者们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堂独具匠心的甲骨文课程,围绕汉字溯源认知、甲骨书写体验、文化内涵理解三个方面,介绍了甲骨文的象形特征与演变、用安全材料模拟刻写甲骨文的基础方法、古老文字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智慧,并向孩子们展示了“日”“月”“山”等典型甲骨文字范例。通过这场甲骨文奇遇之旅,孩子们初步了解到了中华文字的源远流长。
幽幽书香气,暖暖共读情。在托管班的阅读角,孩子们围坐成圈,沉浸在书香之中。活动围绕经典共读、感悟分享、梦想交流三个方面展开。孩子们捧读《小王子》,领悟“用心看见”的真谛,联系生活细节感受无言的爱;阅读《昆虫记》,发现蚂蚁碰触角交流的趣味,体察自然界的“悄悄话”;畅谈《西游记》的英雄梦想与《雷锋日记》的奉献精神。通过这场书香共读之旅,孩子们初步体验了阅读分享的独特魅力。
用黏土捏出小小心声,“心情面具”会说话。本次志愿者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黏土艺术课。孩子们用彩泥创作“心情面具”,将内心情感转化为独特自画像。有的在面具眼睛粘上星星表达喜爱,有的用彩泥拼出爱心诉说思念:“这是爸爸回家时的样子。”这些带着指纹温度的作品,成为孩子们纯真心声的生动记录,也是志愿者们与童真邂逅的珍贵印记。
用零件拼装未来梦想,“绿色动力”在手中。课堂上,孩子们兴奋地围坐在一起,眼睛里闪烁着对科学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门亲自动手,仔细地组装着太阳能驱动的科技车和飞机模型。每一个螺丝的拧紧,每一块电路板的连接,都凝聚着孩子们的专注与努力。随着作品的逐渐成形,孩子们心中的好奇与想象也一步步转化为栩栩如生的作品。




相关报道链接:
1.湖北日报:艺青童行|“三下乡”出征,丹江口我们来啦!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4288534/3853024/0?w=1752741290346&uik=I6EfTPT8&share_plat=wechat&sec=2c785b66&contentType=5&tencentShare=1&historyback=1
2.湖北日报:湖北大学艺青童行:艺青筑梦,三课童行 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4288339/3852839/0?w=1752741301615&uik=WHwNv6oe&share_plat=wechat&sec=73f8fe21&contentType=5&tencentShare=1&historyback=1
3.湖北日报:湖北大学“艺青童行”志愿服务队赴丹江口“三下乡”:美育赋能,护航儿童成长 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4288405/3852902/0?w=1752741275958&uik=9y0F9bUT&share_plat=wechat&sec=d01e84a6&contentType=5&tencentShare=1&historyback=1
4.湖北日报:丹江口市均州路街办:黏土“捏”出好心情 心理健康科普进托管 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4285604/3850442/0?w=1752661654016&uik=hdjdHEYo&share_plat=wechat&sec=dbfc12d9&contentType=5&tencentShare=1&historyback=1
5.湖北日报:丹江口市均州路街办:解锁暑期新玩法!免费托管+文化寻根,三下乡点燃童梦“甲骨奇缘” 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4273161/3839954/0?w=1752540422667&uik=pHZfT7WT&share_plat=wechat&sec=3f896c70&contentType=5&tencentShare=1&historyback=1
(审核:谈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