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武汉保利广场A座的武汉市青少年暑假“爱心托管班”内,湖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梦工厂的2名志愿者,将专业所长与环保理念深度融合,为20余名托管班儿童打造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趣味环保实践课”。作为学院“暑期公益课堂计划”的重要实践模块,本次活动通过“可视化教学+沉浸式互动”模式,让环保知识“活”起来,更让大学生在服务中践行社会责任,实现“教学相长”的实践育人目标。
活动内容/ACTIVITY CONTENT
一、专业赋能:当设计思维遇上环保教育
“如何让7岁孩子看懂垃圾分类?”这是实践队筹备阶段反复研讨的核心问题。依托艺术与设计专业优势,志愿者们交出了一份“创意答卷”:
可视化课程设计:艺术梦工厂志愿者主导制作的PPT,以原创“蓝色环保小卫士”卡通形象为主角,通过“魔法分解”动画演示“外带饮料杯拆分逻辑”(纸杯身→其他垃圾,塑料盖→可回收物),将抽象分类规则转化为孩子易懂的“故事线”;
教具创新:手工专业志愿者提前三天制作“垃圾城堡”立体模型,用不同颜色区分垃圾桶区域,让孩子通过触摸、投放实物卡片加深记忆——“原来奶茶杯的‘帽子’(塑料盖)和‘衣服’(纸杯)要去不同的家!”一名二年级学生在操作后恍然大悟。

二、互动破冰:让课堂变成“环保实验室”
“废电池投哪个颜色的桶?”志愿者小何刚抛出问题,扎双马尾的小女孩已高举“有害垃圾”标识牌跳起来抢答。这场被孩子们称为“环保知识大闯关”的互动环节,暗藏艺术梦工厂的精心设计:
分层引导法:针对低龄儿童设计“垃圾分类手势舞”(如“可回收物举高高,有害垃圾握紧拳”),对学龄儿童开展“垃圾溯源辩论会”(“过期药品为什么不能随便扔?”);
“小老师”角色反转:邀请孩子担任“环保督察员”,检查志愿者故意投放错误的“垃圾卡片”,在纠错中强化认知。“以前觉得环保是大人的事,现在我知道自己也能当‘小卫士’!”活动结束后,男孩乐乐在实践手册上认真写道。

三、实践延伸:从“一节课”到“长效影响”
11:30的“环保誓言”环节,20余名身着绿马甲的孩子与志愿者手拉手围成同心圆,齐声喊出“垃圾分类我先行,绿色生活伴成长”的承诺。而这场实践的意义,远不止于两小时的课堂:
志愿者的“实践手记”:“我们教孩子分类知识,他们却教会我们‘教育要蹲下身子倾听’。”——实践队员日志摘录;
成果转化计划:艺术梦工厂将收集的20份“儿童环保创意画”汇编成《童心环保观察手册》,后续将结合“变废为宝手工课”“社区垃圾调研”等实践,形成“课堂教学+社区实践+成果报告”的完整闭环,为青少年环保教育提供可复制的高校实践样本。
据悉,“绿色先锋”实践队后续还将联合武昌区近10所社区托管班,开展“自然生态探秘”“环保时装秀”等主题活动,逐步构建“艺术+环保+教育”的三维实践体系,让青春力量在服务社会中绽放光彩。
当专业创意遇上公益热情,当大学生实践对接儿童成长需求,这堂环保课不仅播撒了绿色种子,更成为湖大学子“知行合一”的生动注脚。在暑期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上,他们正以行动证明:青春的价值,在于用所学所长点亮更多人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