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马甲讲师天团正式上线!湖大艺设志愿者带领托管萌娃玩转“垃圾进化论”
2025年7月24日,武汉白沙洲街堤东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内,一场关于“垃圾重生”的科普风暴持续升温——湖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的学子们,将“零废弃日”理念引入爱心托管班,运用“沉浸式互动+艺术化表达”,让垃圾分类知识跃出屏幕、融入生活。
【上午场:“垃圾拆解师”养成记】
10:00,志愿者小周手举奶茶杯登上讲台,瞬间成为全场焦点:“今天,就教大家拆解‘垃圾盲盒’!”随着杯盖、吸管、珍珠被依次分离,垃圾分类的逻辑也层层揭开:
视觉冲击战:播放“垃圾山变形记”动画,对比“可回收物重生周期”与“有害垃圾危害时长”,8岁的萱萱惊叹:“原来一颗旧电池能污染600吨水!”
实物诊疗所:旧眼镜、过期药品等“疑难杂症”被搬上讲台,志愿者半蹲耐心指导:“玻璃镜片属于可回收物,镜架上的金属螺丝也要放进蓝桶哦!”


竞速挑战赛:三组孩子火热比拼“卡片分类冲刺”,当最后一张“荧光棒”卡片精准投入红桶,全场爆发出欢呼——仅用27分钟完成100次分类,正确率高达96%!

【下午场:“家庭环保局”启动!】
14:30,课堂画风突转:志愿者分发**“家庭改造任务卡”,孩子们摇身变为“环保小考官”:
口诀创作赛:“奶茶分开投,电池别乱走!”9岁的小雨将分类诀窍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并画成漫画张贴在冰箱上;
场景模拟秀:模拟“家庭垃圾投放现场”,志愿者扮演“分类糊涂家长”,孩子们争相纠错:“爸爸!剩菜要进绿桶,啤酒瓶得给蓝桶!”

成果验收会:课程尾声,23名孩子自豪展示“家庭整改报告”——有人成功说服奶奶停用塑料袋,有人帮妈妈改造了垃圾桶分区。


【青春方法论:让环保课“自带传播力”】
“我们刻意弱化‘说教感’,强化‘参与感’。”志愿者团队揭秘课程设计的三大巧思:
艺术赋能:发挥设计专业优势,将分类标识制成卡通贴纸、废旧材料改造成艺术装置,让知识更“潮”;
游戏化思维:设置“分类段位赛”“错题盲盒”,将学习变为闯关升级;
社交属性:鼓励孩子担任“家庭讲师”,让环保从“课堂任务”升级为“社交资本”。
当日,这场“绿色风暴”席卷白沙洲街堤东社区等多个托管点,超150名儿童化身“环保种子”。湖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表示,后续将推出“垃圾分类设计工作坊”,教孩子们用艺术创意改造社区垃圾投放点,让青春力量真正扎根基层治理。